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引入新课
1.谁能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着同样道理的诗—《登飞来峰》。
4.质疑: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问的?
5.哪个同学可以帮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古诗。
2.初读、正音
3.检查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获得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事情?
三.品读古诗
1.齐读
2.讨论:如何读好这首诗?
(要求: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节奏)
3.师指导朗读,并范读。
4.学生试读
5.指名读(两三个)
6.学生评价朗读
7.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8.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9.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同学们,这首诗从表面上来看,是一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其实诗人是要借景来抒情,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10.教师小结:
四.学生畅谈生活经验
1.说一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2.师小结: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③,只缘身在最高层④。[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登飞来峰》是积累运用二中读读背背的内容。教材只要求大致掌握诗意,会背。根据第二组课文导读中提出了学生应具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这一要求,但据观察,学生这一能力急待提高。故我将此课上成了针对这一要求的能力训练课。...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4.全体学生齐读。...
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教材内容分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这文苑之中的一朵奇葩。本单元所选以角度为主体的两首诗,一首是北宋文学家、积极推行政治变法的王安石所写的《登飞来峰》;另一首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名诗《题西林壁》。...
课题 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课 时 1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清代纪昀说:东坡、半山,旗鼓对垒,似应别有佳处,方惬人意。(《批点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三》)认为苏轼与王安石在新法上政见分驰,互相对峙,似乎冰炭不能相容,故希望这两位奇人在别的事情上能有某种相通之处,才能使人们满意。...
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修鞋姑娘真诚、朴实、自信、善良的优秀品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并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真诚在我们生活的重要性。...